次氯酸鈉儲罐的清洗周期并非固定值,需根據次氯酸鈉濃度、儲存溫度、儲罐材質、雜質含量及使用場景(工業級 / 食品級) 綜合判斷,核心原則是 “預防雜質積累導致的腐蝕加劇、有效氯含量下降或污染風險"。以下從影響因素、常規周期建議、清洗判定標準及操作規范四方面詳細說明:
次氯酸鈉在儲存過程中會因分解、與雜質反應產生固體沉淀(如氯化鈉、氯酸鈉)、結垢(如氫氧化物) ,這些物質附著在罐壁或罐底,會引發兩大問題:一是加速罐壁腐蝕(沉淀與罐壁形成局部電化學腐蝕),二是污染新注入的次氯酸鈉(導致有效氯含量異常下降)。影響沉淀 / 結垢速度的關鍵因素如下:
結合行業實踐,不同場景下次氯酸鈉儲罐的清洗周期可參考以下標準,最終需結合 “定期檢查結果" 動態調整:
若日常檢查中發現以下情況,即使未到建議周期,也需立即安排清洗,避免風險擴大:
液位計異常:儲罐液位計(如磁翻板)出現 “卡滯" 或顯示偏差>5%,可能是罐壁結垢遮擋液位感應,需清洗;
底部排污異常:打開儲罐底部排污閥時,流出液體含明顯固體顆粒(或排污閥堵塞),說明罐底沉淀已較多,需清洗;
有效氯含量驟降:新注入次氯酸鈉后,檢測有效氯含量比原料值低 10% 以上(排除正常分解),可能是罐內殘留雜質消耗有效成分,需清洗;
罐壁觀察異常:通過人孔觀察(需停機通風),發現罐壁有明顯白色 / 黃色結垢(NaClO?為白色,Fe (OH)?為黃色),或局部出現腐蝕斑點,需清洗。
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和腐蝕性,清洗時需嚴格遵循安全流程,避免人員傷害或設備損壞:
排空與中和:先將罐內剩余次氯酸鈉全部轉移至備用罐(或中和處理:加入 5%-10% 亞硫酸鈉溶液,直至 pH=7-8,避免殘留次氯酸鈉腐蝕清洗工具);
通風換氣:打開儲罐人孔、呼吸閥,用軸流風機向罐內鼓風≥2 小時,檢測罐內氯氣濃度<0.5mg/m3(職業接觸限值)后,人員方可進入;
防護裝備:操作人員需穿戴 耐酸防化服、氟橡膠手套、防毒面具(配氯氣濾毒盒)、護目鏡,禁止穿化纖衣物(易被次氯酸鈉氧化燃燒)。
第一步:物理清洗(去除沉淀)
用 高壓水槍(壓力≤0.8MPa) 沖洗罐壁和罐底,沖洗水需接入中和池(避免直接排放);若結垢較硬(如 NaClO?結塊),可用 PE 材質刮板 輕輕刮除(禁止用金屬刮板,避免劃傷罐壁防腐層)。
第二步:化學清洗(去除頑固結垢)
若物理清洗后仍有頑固結垢(如氫氧化物結垢),可配制 1%-3% 稀鹽酸溶液(或檸檬酸溶液,食品級儲罐需用食品級檸檬酸),倒入罐內浸泡 2-4 小時(溫度控制在 20-30℃,避免高溫加劇罐壁腐蝕),再用高壓水槍沖洗干凈;
注意:稀鹽酸與次氯酸鈉殘留會反應產生氯氣,需確保罐內已無殘留次氯酸鈉(pH=7)后,再加入酸溶液。
第三步:漂洗與檢測
用 純化水(食品級)或自來水(工業級) 反復沖洗罐內,直至沖洗水 pH=7-8,且檢測沖洗水無氯離子殘留(用硝酸銀溶液檢測,無白色沉淀即可);
食品級儲罐清洗后,需抽樣檢測沖洗水的微生物指標(如菌落總數<100CFU/mL),達標后方可重新使用。
定期排污:每周打開儲罐底部排污閥,排放 10-20L 罐底液體(含沉淀),減少沉淀積累;
控制原料純度:優先采購低雜質次氯酸鈉(鈣鎂離子<50mg/L),避免硬水制備的原料;
穩定儲存溫度:將溫度控制在 10-25℃,減少因溫度波動導致的局部分解和結垢。
綜上,次氯酸鈉儲罐的清洗周期需 “因地制宜",核心是通過 “定期檢查 + 場景適配" 確定,同時嚴格遵循清洗規范,兼顧安全性和設備壽命。